找回「有競爭力」的移工政策
Feb 22 ,2022

新冠疫情爆發後的邊境封鎖政策,影響移工的引進,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更是這波邊境封鎖的重災區。圖/工商時報資料照片


隨著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要跟隨國際解封的趨勢,逐漸打開緊閉的國門,媒體記者大多選擇熱鬧的觀光解禁議題詢問指揮官陳時中,其實還有更多攸關台灣經濟穩健發展與國計民生的優先解封項目,例如國外買家與直接投資方被鎖在國門之外長達兩年,如果再不適度開放,台灣廠商後續的訂單與擴充計畫勢必受害,去年僑外投資金額僅有74.76億美元,年減18.24%,近乎枯竭,是個不能忽視的警訊;又例如外籍移工短缺,造成產業與家庭基層勞工薪資大增、以及缺工嚴重的現象。我們支持政府逐漸降低管制門檻,優先開放國際商務與外勞進用,緩解缺工與投資旱象。

 

行政院院會上周討論勞動部提報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規畫以行政命令公告而不涉及修法的方式,鬆綁外籍中階技術人力取得我國居留權的條件。我們歡迎行政院儘速提出具有彈性、符合人民需求的移工政策,也呼籲政府審視亞洲各國對於移工政策的轉變,維持台灣相較周邊國家具有競爭力的移工條件,讓移工政策協助台灣及早完成產業加值與社會安定的目標。

 

台灣的經濟動能與社會安全高度仰賴外籍移工,我們的製造業、漁業、3K行業雇用大量移工提供基礎服務,而高齡化的社會更仰賴東南亞看護來照顧我們的長輩,總數約70萬人的外籍移工,加上55萬嫁入台灣家庭的外籍配偶,不只讓台灣社會日益呈現多元的發展,更是維繫台灣經濟動能與社會安定重要的基石。

 

不過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後的邊境封鎖政策,改變了正常移工的流動,不論流量與流速都產生劇烈的位移,根據勞動部的統計,移工總人數在疫情爆發前的109年元月為71萬3,732人,到了去年底則降至66萬9,992人,扭轉了多年來持續增長的趨勢,逆勢減少了約4萬4,000人。

 

兩年的時間減少4萬4,000人,在官方統計的報表上只是一個數字,6%的減少似乎也不算嚴重,但是我們觀察到,不論企業或是家庭雖然都支持政府的國境封鎖政策,但是對於「缺工」的抱怨與擔憂卻高響震天。

 

我們很清楚觀察到,不論是工廠、工地、或是家庭,這兩年對於基層勞工的需求都大幅增長,台灣過去三年民間投資大增長,行政院主計總處上修2021年經濟增長率到6.09%,最大的動能來自於民間投資年增率高達18.88%,而且這是在2019、2020兩年持續增長之後,高基期的動能之上創下的紀錄。

 

從個別產業的角度來觀察,台積電領導的高階科技製造業擴廠的金額與速度都是前所未見,蔡英文政府推動5+2產業,從海上風電到生物科技到國防自主,都同步猛踩油門全面擴廠,製造業擴廠需要勞工人數大增,剛好又遇到推展多年的危老、都更改建案大爆發,大幅增加的工地需求,造成人力仲介以高薪誘惑工廠移工轉至工地賺錢,迫使雇主對有經驗的熟手加薪,移工熟手月薪5萬元並不罕見,而工地勞工當天下班「日領2,000現金」更成為常態。

 

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更是這波邊境封鎖的重災區,封鎖期間減少的4萬4,000名移工,有將近3萬6,000人都是家庭照護工,佔26萬看護工的14%,看護工短缺幾乎影響到所有家有高齡長者的家庭,加薪、以感情挽留、或是調整工作事項是四、五年級生共同的話題,而醫院瞬間凍結進用外籍看護工,也是造成去年台灣死亡人口突然暴增1萬1,000人的原因之一。

 

重新恢復正常引進移工,是解封初期必須立即推動的要項,2月14日率先啟動第二階段移工申請政策,台灣南北各大大小小工廠紛紛向勞動部提出移工申請,雖然難免有塞車現象,卻應該儘速完成檢疫,早日讓移工上線工作;留任擁有中高階技術能力的移工,以居留權將訓練多年的熟手留在台灣,也是中長線無可逃避的政策;2年的封鎖提供政府大量關於移工的資訊,連逾期滯留的移工規模與去向,都透過施打疫苗看到全貌,配合解封政策徹底檢討、重建有彈性的移工政策,正是時候。

 

而且,同樣面臨高齡化挑戰的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大陸,都已經提出或是正在擬定更有彈性的移工政策,尤其在日本與中國關係惡化後,對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年輕勞力需求大增,而原本就大量仰賴外籍勞工的農業與看護業,需求與台灣趨勢一樣,為此越南與印尼等國已在討論「移工零付費」政策,成本轉嫁雇主國,可以看出移工供需的明顯消長。

 

雇主與政府都必須體悟,具有競爭力的移工政策有利於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台灣社會的結構已經不可能斷絕外籍移工,必須繼續引進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產業與看護移工。面臨疫後復甦潮,政府的移工政策必須更有彈性、更具競爭力,而移工在台灣的收入較日本韓國與香港都低的現象也必須有所調整,台灣產業正在快速朝向「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奔去,移工政策當然也必須要同步配合。


本文來自《工商時報》

原文見此

新冠疫情爆發後的邊境封鎖政策,影響移工的引進,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更是這波邊境封鎖的重災區。圖/工商時報資料照片


隨著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要跟隨國際解封的趨勢,逐漸打開緊閉的國門,媒體記者大多選擇熱鬧的觀光解禁議題詢問指揮官陳時中,其實還有更多攸關台灣經濟穩健發展與國計民生的優先解封項目,例如國外買家與直接投資方被鎖在國門之外長達兩年,如果再不適度開放,台灣廠商後續的訂單與擴充計畫勢必受害,去年僑外投資金額僅有74.76億美元,年減18.24%,近乎枯竭,是個不能忽視的警訊;又例如外籍移工短缺,造成產業與家庭基層勞工薪資大增、以及缺工嚴重的現象。我們支持政府逐漸降低管制門檻,優先開放國際商務與外勞進用,緩解缺工與投資旱象。

 

行政院院會上周討論勞動部提報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規畫以行政命令公告而不涉及修法的方式,鬆綁外籍中階技術人力取得我國居留權的條件。我們歡迎行政院儘速提出具有彈性、符合人民需求的移工政策,也呼籲政府審視亞洲各國對於移工政策的轉變,維持台灣相較周邊國家具有競爭力的移工條件,讓移工政策協助台灣及早完成產業加值與社會安定的目標。

 

台灣的經濟動能與社會安全高度仰賴外籍移工,我們的製造業、漁業、3K行業雇用大量移工提供基礎服務,而高齡化的社會更仰賴東南亞看護來照顧我們的長輩,總數約70萬人的外籍移工,加上55萬嫁入台灣家庭的外籍配偶,不只讓台灣社會日益呈現多元的發展,更是維繫台灣經濟動能與社會安定重要的基石。

 

不過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後的邊境封鎖政策,改變了正常移工的流動,不論流量與流速都產生劇烈的位移,根據勞動部的統計,移工總人數在疫情爆發前的109年元月為71萬3,732人,到了去年底則降至66萬9,992人,扭轉了多年來持續增長的趨勢,逆勢減少了約4萬4,000人。

 

兩年的時間減少4萬4,000人,在官方統計的報表上只是一個數字,6%的減少似乎也不算嚴重,但是我們觀察到,不論企業或是家庭雖然都支持政府的國境封鎖政策,但是對於「缺工」的抱怨與擔憂卻高響震天。

 

我們很清楚觀察到,不論是工廠、工地、或是家庭,這兩年對於基層勞工的需求都大幅增長,台灣過去三年民間投資大增長,行政院主計總處上修2021年經濟增長率到6.09%,最大的動能來自於民間投資年增率高達18.88%,而且這是在2019、2020兩年持續增長之後,高基期的動能之上創下的紀錄。

 

從個別產業的角度來觀察,台積電領導的高階科技製造業擴廠的金額與速度都是前所未見,蔡英文政府推動5+2產業,從海上風電到生物科技到國防自主,都同步猛踩油門全面擴廠,製造業擴廠需要勞工人數大增,剛好又遇到推展多年的危老、都更改建案大爆發,大幅增加的工地需求,造成人力仲介以高薪誘惑工廠移工轉至工地賺錢,迫使雇主對有經驗的熟手加薪,移工熟手月薪5萬元並不罕見,而工地勞工當天下班「日領2,000現金」更成為常態。

 

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更是這波邊境封鎖的重災區,封鎖期間減少的4萬4,000名移工,有將近3萬6,000人都是家庭照護工,佔26萬看護工的14%,看護工短缺幾乎影響到所有家有高齡長者的家庭,加薪、以感情挽留、或是調整工作事項是四、五年級生共同的話題,而醫院瞬間凍結進用外籍看護工,也是造成去年台灣死亡人口突然暴增1萬1,000人的原因之一。

 

重新恢復正常引進移工,是解封初期必須立即推動的要項,2月14日率先啟動第二階段移工申請政策,台灣南北各大大小小工廠紛紛向勞動部提出移工申請,雖然難免有塞車現象,卻應該儘速完成檢疫,早日讓移工上線工作;留任擁有中高階技術能力的移工,以居留權將訓練多年的熟手留在台灣,也是中長線無可逃避的政策;2年的封鎖提供政府大量關於移工的資訊,連逾期滯留的移工規模與去向,都透過施打疫苗看到全貌,配合解封政策徹底檢討、重建有彈性的移工政策,正是時候。

 

而且,同樣面臨高齡化挑戰的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大陸,都已經提出或是正在擬定更有彈性的移工政策,尤其在日本與中國關係惡化後,對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年輕勞力需求大增,而原本就大量仰賴外籍勞工的農業與看護業,需求與台灣趨勢一樣,為此越南與印尼等國已在討論「移工零付費」政策,成本轉嫁雇主國,可以看出移工供需的明顯消長。

 

雇主與政府都必須體悟,具有競爭力的移工政策有利於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台灣社會的結構已經不可能斷絕外籍移工,必須繼續引進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產業與看護移工。面臨疫後復甦潮,政府的移工政策必須更有彈性、更具競爭力,而移工在台灣的收入較日本韓國與香港都低的現象也必須有所調整,台灣產業正在快速朝向「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奔去,移工政策當然也必須要同步配合。


本文來自《工商時報》

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