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產業大老赴總統府…他們為何訂單滿手,卻嗨不起來?一文解讀製造業老闆的「新三缺」苦水
Apr 06 ,2022

嘉義馬稠後產業園區從最早的「乏人問津」,如今一、二期共428公頃土地,僅剩32公頃可出售。


撰文‧萬年生 研究員‧張如嫻 分類/科技 攝影/唐紹航 期別/1320期

日期/2022-04-06 09:19


一場總統宴,老闆們向小英吐的苦水不是水、電供應隱憂;

缺地、缺工、缺宿舍,才是當前台灣製造業的頭號大敵。

「新三缺」的難題,是否真比想像中更嚴峻?

《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台中、嘉義、高雄三大現場,一探究竟。


一場企業主與小英總統的餐宴,揭製造業頭家們最迫切的「三缺」苦水!


2月底,中午12點,總統府三樓台灣虹廳,18位產業界人士與總統的午宴低調展開。這是一場總統當主人,行政院長蘇貞昌、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出席,要與在場企業家交流的午宴。


午宴中,包括總統府資政暨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暨苗成企業董事長賴博司、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暨鳳記國際機械董事長魏燦文,以及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哈伯精密董事長許文憲等,多位製造業重要老闆們一一現身。


跟不上土地飆漲的速度

新北土城每坪百萬,中南部大多40萬起跳


企業主口中反映的,可不是水、電穩定供應的隱憂……,缺地、缺工、缺宿舍的「三缺」,成為頭家們晉見總統時的焦點話題。在他們眼中,這,才是當前

台灣製造業必須迫切面對、甚至攸關未來投資態度的頭號大敵?

 

「北部土地太貴,新北土城一坪一○○萬元,開玩笑,怎麼蓋工廠?」魏燦文直言,台中附近的工業用地同樣漲太多、也沒有地,一坪超過30萬元的,都不合理,企業不得已,只能搬遠一點,往彰化、雲林、嘉義去找地,但是交通、人力供應都不是很方便,「先要有土地與廠房,才能講其他的,雖然嘉義比較遠也沒辦法,即使如此,也都滿了。」

 

許文憲觀察,工業用地貴得太離譜,台中大里工業區1993年開發時,一坪4.2萬元,現在一坪成交價40、42萬元,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一期初期一坪4.2萬元、二期6.9萬元,現在一坪30幾萬元,企業要怎麼投資?「以現在的物價看,一坪12.15萬元左右才合理,實際價格卻至少是double。」

 

手工具工業公會理事長、皇盈企業董事長黃信德也指出,台中已經很難找到大塊的土地了,大里、太平、台中工業區目前價格一坪都上看40萬元,「有錢想要買,也不一定買得到,很搶手,有些廠商已經買到嘉義去了。」


由於工業區土地真的太貴了,許文憲因此認為,工業區用地應該規定不能轉賣,否則加上缺工,貢獻總就業逾7成的台灣中小企業,投資意願只會愈來愈低。

 

台商回流人力缺口劇增

半導體、製造業需求龐大,仍供不應求

 

「這年頭沒有不缺工的工廠,除非你沒有生意!」語氣中,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難掩激動。

 

尤其政府鼓勵回台投資,人力需求更大,「台灣半導體產業太強,吸光所有人才,造成其他產業找不到人才,缺工是非常嚴重、普遍的現象,已經是國安危機。」魏燦文語出嚴肅。

 

對於現階段的缺工議題,黃信德同樣很有感,「金屬產業訂單的量非常大,因為缺工累積超過2千億元沒辦法出貨,現在還是沒有改善,都要等8個月到1年。」

 

至於缺宿舍問題,沈國榮解釋,這是因為台灣工業區現行規定下較難蓋宿舍,尤其工廠與宿舍用地必須分開,「一半以上的企業在工業區都沒有宿舍,都是在外面租,非法的很多。」

 

對企業主來說,缺工業區宿舍的困境,又因為疫情與爭取人才而放大。究竟全台灣缺地、缺工、缺宿舍的實際情形如何?《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嘉義、台中、高雄等現場,一探究竟。

 

第一站,我們來到嘉義縣鹿草鄉與朴子市交界處,車輛不斷前行,園區入口高聳的地標「馬稠後之環」就在眼前;馬稠後產業園區到了。


交通上,這裡距離台中車程約1小時,搭高鐵則是22分鐘,至於園區距離高鐵站開車只要7分鐘。

 

園區一期早已滿租,包括台積電供應鏈崇越科技、全球伺服器機殼龍頭勤誠興業、全球醫療電燒刀龍頭大瓏、車燈大廠帝寶工業、繼電器大廠松川精密,以及電動巴士大廠凱勝綠能等指標企業都在此設廠,還有食品、工業級二氧化碳大廠冷研,也以唯一一家觀光工廠之姿進駐這裡。

 

3月下旬,來到前方不遠處的園區二期,陽光火燙,一如民間企業投資腳步之火熱,路旁黃土處不時可見怪手與進行到一半的整地工程,台糖一百公頃待租土地也在這,未來這裡將從一片片台糖甘蔗田中,蓋起一棟又一棟的廠房

 

「馬稠後一、二期加總共428公頃,現在已賣到剩下32公頃。」說這話的,是嘉義縣經濟發展處處長江振瑋,他神采飛揚,不只因為去年10月第三次公開標售土地受理結束時,1百多家廠商搶41筆土地,且1坪公告底價46500元,最貴的卻飆到5萬8、5萬9千元,「預計下次招標就會6開頭。」他上任3年多以來,廠商對當地土地需求的大翻轉,更讓他點滴在心頭。



從乏人問津變炙手可熱

全台僅剩的便宜地,廠商瘋搶馬稠後蓋廠

 

江振瑋不諱言表示,馬稠後產業園區從第一次、第二次到第三次招商,來的廠商愈來愈多,愈來愈爭先恐後。但曾經,這裡可用「乏人問津」來形容:「我來這裡感受很深,以前南征北討,是要全台灣到處去跑招商,現在只是坐在這裡,就有很多人來找我,很明顯地不一樣。」

 

不只如此,10多年前,與馬稠後產業園區同時期報編工業區的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如今土地更早已銷售一空。

 

「早些時候,台商都在中國,這裡是一片沒人要的荒地,拜託人家來買,第一個買的,一坪不到1萬元,現在已經全滿了。」江振瑋觀察,聽台灣機械公會、手工具公會說,現在訂單如傾盆大雨般,接都接不完,導致廠商擴廠心切,但台中土地供應稀少,新開發的潭子聚興產業園區、太平產業園區都僅十幾公頃……。土地,這個經濟課本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成了台灣製造業最稀缺的資源。


「我們(每坪)均價5萬多元,你現在去哪找5萬多元的工業用地?全台灣沒有!」他補充說,台中土地非常昂貴,現在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大里工業區一坪都要逾30萬元,「全國有在賣最大、最平價,只剩下嘉義,其他都比我們貴,數字會說話。」

 

他所言不虛。翻開各區域工業區土地平均單價,工業區土地確實奇貨可居。其中,北部工業區2021年下半年平均每坪地價為28.8萬元,近5年漲幅達23%,五股工業區去年更出現每坪近百萬元的成交案!

 

中、南部工業區儘管同期平均地價分別為8.9萬元與7.8萬元,但5年漲幅同樣凌厲,如雲林斗六工業區土地單價漲幅達39%。

 

「春江水暖鴨先知。」馬稠後產業園區現在有5千位員工,未來就業的員工數,預計達兩萬到兩萬五千人,工業區就業也帶動周圍的房市看漲。

 

以距離馬稠後產業園區3分鐘車程的熱門區域舊縣府來說,江振瑋3年多前到嘉義縣府上班時,找一間5到7坪套房,每月租金2500到2800元不等,現在大概翻倍到5、6千元還租不到,「買的更不得了,3年多前,我去看一個新建案,一坪12到14萬元,現在26到28萬元,3年double。」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資料,2021年嘉義縣共發出2720張建照,年成長89.3%,居全台各縣市建照數之冠,過去,我們所認知的偏鄉嘉義,恐怕必須重新定義。

 

政府如何解決企業缺地問題?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指出,目前正朝三方向努力:一、盤點科學園區、工業區現有可租售土地,提供企業媒合平台;二、加速活化民間閒置土地,甚至可強制拍賣;三、鎖定台糖釋出的上千公頃土地,在台南、嘉義、雲林、高雄開發5座新的工業區,但健康風險評估在內的環評程序需要時間分析、評估,其中嘉義兩座日前已完成專案小組審查,最快6月前可完成環評。




企業兵分多路補齊缺工

轉介移工、派遣工、產學合作與中高齡員工

 

離開嘉義,這一站我們到了中科園區,迎接記者的,是農曆年後行程滿檔的沈國榮

 

「缺工非常嚴重!我們現在最起碼缺160人以上,」沈國榮解釋,和大基層員工1千2百人,其中大概3百多位移工,疫情底下,前年第4季、去年全年都全面禁止外籍移工來台,陸續到期就陸續回去,人力缺口慢慢變大,「有些企業暫時休廠、關門,若有移工還沒到期的,仲介會幫忙正常移轉到我們公司,但還是不夠,這些停工的工廠流出來的移工,每次最多10幾位,到處都在搶,不可能我們一家獨享。」

 

集團旗下全廠7百多人、其中有近3百位外籍移工的老字號輪胎廠華豐橡膠工業,同樣面臨缺工問題。「保守估計,至少缺少12到13%的人力。」華豐總經理王嶠奇說,因人力短缺,一定對產能有影響,不得已只好根據利潤篩選訂單,砍掉低毛利品項,調整生產、銷售。

 

和大、華豐在內的缺工企業,試圖找勞動力來源的第一條路,是趕快找仲介介紹要轉換工作的移工,讓外籍移工仲介成了近期最夯的業主。「現在越南、印尼外勞恢復可以來台,但印尼要抽籤,一天上限50位。」和大經理陳岳煌補充說,公司3月中新進4位移工,預計4月再進來10位。

 

人力來源的第二條路,是找台籍派遣工,甚至讓派遣工變正職,但老闆們普遍認為,流動性高的派遣工不好用,「照過去經驗,往往做兩、三天就不做了,假定這批來10個,可能1個月後剩下3個,他們認為黑手工作太辛苦,寧做美食外送。」


 

第三條路,則是產學合作,從大學開始綁定人才,不過各企業都會去搶人,這個管道能吸納的人數相當有限。

 

進用中高齡員工,則是人力來源第四條路。「我們去年開始徵才不限年齡,好手好腳就行,還把超過60歲退休的找回來。」陳岳煌直言。

 

「大家想遍人力來源,」沈國榮透露,另一個來源是表現良好、快出獄的「監獄工」,一早由教官帶5個、8個、10個,最多20個受刑人出來上工,由廠商負責中飯,也要另闢獨立工作場所讓他們工作,且不得和其他人交流,下午5點再原車離開。「監獄工對國外廠商來講很敏感,用廉價勞工做外銷東西國外廠商會抗議,只能介紹到協力廠,不做外銷。」

 

沈國榮強調,「大缺工之下,你能夠想到的各種管道,幾乎差不多都要用到。」

 

「還有就是AI(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他指出,和大今年5月還要蓋新廠,除了絕對必須100%自動化外,且廠房要寬敞,空調、排氣都必須到位,進去很舒服,大家才會喜歡去那工作,「以前是我們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公司。」


高階到基層全鬧人力荒

台積電獨攬工程師,本勞無意當作業員

 

當移工不能進來,就得用本國勞工,但目前整體大環境是老年化、少子化、台商加碼投資,人力需求大增,高階、中階軟體工程師,以及最基礎作業員幾乎全部大缺工。

 

其中,「高階工程師人力幾乎被台積電一家吸光,中階工程師還可以找到一、兩位,」至於基層作業員,又是一道難題,「年輕人不喜歡做夜班,夜班都是移工在輪值。」沈國榮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對工廠工作的接受度大降,寧願去做外送員,或在其他服務業打工,幾乎沒辦法補齊本國籍基層員工的勞動力,「我們要拜託他加班,多給他額外費用,這才願意共體時艱。」他語帶無奈。

 

和大的本國籍基層員工一天加班3小時,由於可領1.66倍薪水,一個月下來,約可領到4萬5千元月薪,「但年輕人還是不願意來。」

 

加薪是解方嗎?「以前都調4、5%,但今年……,調不上去。」沈國榮表示,加薪是鞏固人力最簡單的辦法,但對企業經營來說,今年面臨的壓力,卻又格外沉重。


(圖/攝影組)



原物料齊漲仍要保毛利

和大向客戶談漲價,提獎金誘因留人才

 

他開始計算,假設原來毛利率30%,最新匯率與2019年比約升值10%,外銷廠等於直接虧10%,其他如材料漲30%,約增加7.5%成本,船運成本原來抓0.5%,現在變成3%,紙箱也漲130%……。他只好硬著頭皮向特斯拉、福特、克萊斯勒等大客戶要求漲價,來來回回差不多經過大半年,才終於全部談完,「漲1成,毛利就大概可以上到28%。」

 

為了留才,今年,沈國榮改用績效獎金給員工加薪,只要每季達到空運費不能超過業績1%等KPI,每個員工每季可拿到3萬元獎金,藉此誘因提升效率。

 

「台灣頂多再熬個5年到10年,人力的缺乏情況會非常嚴重!」沈國榮的憂心並不是個案,事實上,台灣勞動力短缺,無疑已拉起紅色警報。

 

從主計總處數據來看,不只可看出員工退出職場的人次在2020年已首度大於進入人次,進退率出現罕見的死亡交叉;且去年職缺數攀升至近年來新高的同時,近兩年受雇員工數均較前一年度減少,這是另一個死亡交叉。

 

人力銀行的資料庫也有類似的發現。「過完農曆年第一天,我們有4.3萬家企業登徵才資訊,」104資訊科技人資長鍾文雄解釋數字,「一周後,徵才企業多了6千多家,飆到近5萬家,過去最高紀錄是4.2萬家,今年是史無前例、從來沒遇過的空前榮景,代表企業找不到人。」


 

不只如此,今年也是他第一次明顯感受到年輕人主動應徵動能下降。翻開104數據,向來是勞動力最主力來源的30歲以下年輕族群,2018年2月主動應徵的占比,還有過半的52.3%,沒想到逐年下滑,今年2月只剩43.4%,「企業不要再只想找小鮮肉、小鮮花。」

 

某種程度,這或許也和台灣年輕人不想給別人管、不願再為企業爆肝一輩子,寧願去外送平台,從事彈性、自由、自主的工作有關。勞動部職安署統計顯示,2020年美食外送員的人數達8萬7618人,年成長94.7%,今年初最新數字更來到逾12萬人,年輕人工作價值觀改變的趨勢不言可喻。


儘管目前缺工情形不嚴重,世豐總經理陳駿彥卻已開始思考三年後的留才策略。(攝影/劉咸昌)


自動化製程攸關生產力

世豐轉型數位化有成,機械手臂提升產能

 

「屋漏偏逢連夜雨。」近年在台移工人數又呈下降趨勢,尤其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負成長趨勢更明顯。去年外籍移工人數來到近5年新低的近67萬人,年減5.5%。

 

「企業都要有心理準備,『找人的痛苦』以後只會更加嚴峻。」鍾文雄這樣評論。

 

可別以為現在不缺工的企業,就置身事外,去年賺逾半個股本的螺絲廠世豐總經理陳駿彥已經開始未雨綢繆,為3年後的人力危機做好準備。


走進世豐螺絲在高雄彌陀區的生產線,在師傅架模後,一顆顆螺絲快速成形噴出,其後的熱處理、電鍍、烤漆、出貨包裝等生產流程,幾乎全部數位化,數位轉型發威,讓它去年交出逾28億元的營收,足足是4年前的兩倍,但員工人數卻仍維持在300人左右。

 

關鍵的電鍍、烤漆製程100%自製,前端打螺絲製程則高達7成委外,商業模式特殊的世豐,較不受這波缺工風暴影響,「我們還沒到缺工這麼嚴重,但我在這個時候要先看三年後的風險。」陳駿彥觀察,今、明年世豐都不會發生缺工,但後年一定發生,原因是台積電在內的高雄科技廠進駐、擴廠潮。

 

「我怕的是,我的人不見的問題,今天年輕的作業員進來,做一做,看到哪裡比較好就走了。怎麼留人是我現在的課題,並不是去找人。」他說。

 

「我們每年都調薪3到5%,」他透露,去年沒調,主因是新打造員工持股信託制度,依照員工職級不同,每月可提撥1千到3千元不等的金額投資公司股票,而公司再同等給予100%的金額到員工持股信託,「不無小補,希望員工與公司更緊密連結。」

 

換句話說,今年世豐員工可同時享有持股信託、加薪與達標後一人一季1萬8千元的季獎金,「希望塑造公司福利這麼好,員工出去是他的損失,但是先決條件,我要能賺錢。」創造員工福利,是陳駿彥要留住並吸引人才的方法。但對不少製造業老闆來說,找人、留人,還有另一道難題必須克服:解決「住」的問題。

 

地點回到中科。看似光鮮亮麗的中科,其實四周巷弄中藏著不少非法的外籍宿舍,背後是企業缺宿舍的困境。


其實中科因鄰近逢甲、東海等商圈,學生多,台籍員工的住宿相對單純。問題來了,一般企業要求移工到公司車程須10分鐘以內,哪來那麼多鄰近的移工宿舍?



進駐廠商較難符合園區內興建宿舍的規定,造成中科周遭林立不少外籍移工宿舍。(攝影/蕭芃凱)


蓋廠另一難題:缺宿舍

工業園區內限制多,法規趨嚴難以兩全

 

實際走訪距離中科車程約3分鐘的永和路,在土地公廟車站馬路兩排,高高低低的鐵皮屋,可不是中小企業工廠,一棟棟全是給移工住宿的獨棟宿舍。

 

「外勞宿舍大部分都是鐵皮屋,土地使用不是建地,而是農地,或是一半合法,增建部分都是違法。」熟悉內情的產業界人士透露,中科附近幾乎沒有蓋宿舍的合法建地,需求很大,很多是地主、房東蓋的,「不然外勞要住哪?台灣人願意旁邊住外勞嗎?地更難找。」

 

陳岳煌觀察,企業也會委託移工仲介解決住宿問題,有的仲介自己蓋宿舍,再回租給企業,「我有宿舍,我要搶單。」原來現在仲介不只要負責替企業搞定移工來源,連住宿問題也得一併擺平。


其實移工吃住等生活照顧是雇主責任,只不過按現行法規,每個月雇主只能跟移工收2500元食宿費,多收就違法,很難想像這樣的金額在扣除每月伙食費後,還剩多少能外租合法合規的移工宿舍。

 

許文憲觀察,由於以前沒有規畫,員工宿舍本來就缺,更別說不少廠商要張羅移工住宿,常見一棟透天厝,2、3樓擠了3、40個移工,「住的品質都很差,連帶員工工作品質也都很差。」



投資台灣未來得加把勁

政府應傾聽企業心聲,克服3缺迫切挑戰

 

另一個解方是企業在園區內蓋宿舍,但有的科學園區、工業區,一開始就禁止廠商在園區內興建宿舍,此路不通。哪怕可在園區內興建獨棟員工宿舍,也幾乎都有廠住分離等規矩。

 

以中科為例,中科管理局明定,租地面積5公頃以上的廠商,才能興建附屬宿舍,又有宿舍總樓地板面積,不得大於作業廠房總樓地板面積10%,及宿舍與廠房間棟距要20公尺以上等限制。也因此,中科僅友達等極少數符合條件的廠商,才能在園區內自建宿舍。

 

另外,在企業主的心態上,一般在建蔽率規定下,都會把高價取得的土地全數拿來蓋廠,不會蓋宿舍,外租就好;反觀在買地建廠規畫設計時,就考量到員工住宿需求的並不多,上銀科技是極少數一開始就重視員工住宿需求的國內上市公司。其他像是和大,也在嘉義大埔美園區有獨棟員工宿舍,可滿足本勞、外籍移工所需的龐大住宿需求。


魏燦文也忍不住喊話,台積電等大企業擴廠時,不能只蓋廠房,光生產,沒想到招募的員工進來住哪裡,設廠時應一併規畫所需的人力宿舍,「不然設廠周圍地價、房價飛漲不像話,漲得實在太離譜了。」

 

「對外區本國勞工來說,提供、承租好一點的宿舍,不如自己蓋,爭取人才,不然沒辦法來上班,薪水扣房租不划算。」沈國榮說,因移工是騎自行車上下班,最好也要離工廠1公里內,最多不超過兩公里,企業自己蓋宿舍還是最理想。

 

沈國榮認為,安全考量之下,工廠、宿舍獨立的廠住分離確實較好,他也建議可考慮增加建蔽率。舉例來說,廠商原本買1萬坪土地,當建蔽率60%時,建物只能蓋6千坪,其他要保留綠地、公共設施等,但若能增加建蔽率,多出的土地,就可以拿來蓋員工宿舍。

 

台中、嘉義、高雄等地實際走一遭,發現台灣製造業老闆們缺地、缺工、缺宿舍的苦水,並非無的放矢,甚至情勢比想像中更為嚴峻。這三缺,未來不只持續牽動你我的薪資福利與求職待遇,更是投資台灣最迫切要克服的三大攔路虎。


本文來自《今周刊》

原文見此

嘉義馬稠後產業園區從最早的「乏人問津」,如今一、二期共428公頃土地,僅剩32公頃可出售。


撰文‧萬年生 研究員‧張如嫻 分類/科技 攝影/唐紹航 期別/1320期

日期/2022-04-06 09:19


一場總統宴,老闆們向小英吐的苦水不是水、電供應隱憂;

缺地、缺工、缺宿舍,才是當前台灣製造業的頭號大敵。

「新三缺」的難題,是否真比想像中更嚴峻?

《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台中、嘉義、高雄三大現場,一探究竟。


一場企業主與小英總統的餐宴,揭製造業頭家們最迫切的「三缺」苦水!


2月底,中午12點,總統府三樓台灣虹廳,18位產業界人士與總統的午宴低調展開。這是一場總統當主人,行政院長蘇貞昌、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出席,要與在場企業家交流的午宴。


午宴中,包括總統府資政暨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暨苗成企業董事長賴博司、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暨鳳記國際機械董事長魏燦文,以及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哈伯精密董事長許文憲等,多位製造業重要老闆們一一現身。


跟不上土地飆漲的速度

新北土城每坪百萬,中南部大多40萬起跳


企業主口中反映的,可不是水、電穩定供應的隱憂……,缺地、缺工、缺宿舍的「三缺」,成為頭家們晉見總統時的焦點話題。在他們眼中,這,才是當前

台灣製造業必須迫切面對、甚至攸關未來投資態度的頭號大敵?

 

「北部土地太貴,新北土城一坪一○○萬元,開玩笑,怎麼蓋工廠?」魏燦文直言,台中附近的工業用地同樣漲太多、也沒有地,一坪超過30萬元的,都不合理,企業不得已,只能搬遠一點,往彰化、雲林、嘉義去找地,但是交通、人力供應都不是很方便,「先要有土地與廠房,才能講其他的,雖然嘉義比較遠也沒辦法,即使如此,也都滿了。」

 

許文憲觀察,工業用地貴得太離譜,台中大里工業區1993年開發時,一坪4.2萬元,現在一坪成交價40、42萬元,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一期初期一坪4.2萬元、二期6.9萬元,現在一坪30幾萬元,企業要怎麼投資?「以現在的物價看,一坪12.15萬元左右才合理,實際價格卻至少是double。」

 

手工具工業公會理事長、皇盈企業董事長黃信德也指出,台中已經很難找到大塊的土地了,大里、太平、台中工業區目前價格一坪都上看40萬元,「有錢想要買,也不一定買得到,很搶手,有些廠商已經買到嘉義去了。」


由於工業區土地真的太貴了,許文憲因此認為,工業區用地應該規定不能轉賣,否則加上缺工,貢獻總就業逾7成的台灣中小企業,投資意願只會愈來愈低。

 

台商回流人力缺口劇增

半導體、製造業需求龐大,仍供不應求

 

「這年頭沒有不缺工的工廠,除非你沒有生意!」語氣中,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難掩激動。

 

尤其政府鼓勵回台投資,人力需求更大,「台灣半導體產業太強,吸光所有人才,造成其他產業找不到人才,缺工是非常嚴重、普遍的現象,已經是國安危機。」魏燦文語出嚴肅。

 

對於現階段的缺工議題,黃信德同樣很有感,「金屬產業訂單的量非常大,因為缺工累積超過2千億元沒辦法出貨,現在還是沒有改善,都要等8個月到1年。」

 

至於缺宿舍問題,沈國榮解釋,這是因為台灣工業區現行規定下較難蓋宿舍,尤其工廠與宿舍用地必須分開,「一半以上的企業在工業區都沒有宿舍,都是在外面租,非法的很多。」

 

對企業主來說,缺工業區宿舍的困境,又因為疫情與爭取人才而放大。究竟全台灣缺地、缺工、缺宿舍的實際情形如何?《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嘉義、台中、高雄等現場,一探究竟。

 

第一站,我們來到嘉義縣鹿草鄉與朴子市交界處,車輛不斷前行,園區入口高聳的地標「馬稠後之環」就在眼前;馬稠後產業園區到了。


交通上,這裡距離台中車程約1小時,搭高鐵則是22分鐘,至於園區距離高鐵站開車只要7分鐘。

 

園區一期早已滿租,包括台積電供應鏈崇越科技、全球伺服器機殼龍頭勤誠興業、全球醫療電燒刀龍頭大瓏、車燈大廠帝寶工業、繼電器大廠松川精密,以及電動巴士大廠凱勝綠能等指標企業都在此設廠,還有食品、工業級二氧化碳大廠冷研,也以唯一一家觀光工廠之姿進駐這裡。

 

3月下旬,來到前方不遠處的園區二期,陽光火燙,一如民間企業投資腳步之火熱,路旁黃土處不時可見怪手與進行到一半的整地工程,台糖一百公頃待租土地也在這,未來這裡將從一片片台糖甘蔗田中,蓋起一棟又一棟的廠房

 

「馬稠後一、二期加總共428公頃,現在已賣到剩下32公頃。」說這話的,是嘉義縣經濟發展處處長江振瑋,他神采飛揚,不只因為去年10月第三次公開標售土地受理結束時,1百多家廠商搶41筆土地,且1坪公告底價46500元,最貴的卻飆到5萬8、5萬9千元,「預計下次招標就會6開頭。」他上任3年多以來,廠商對當地土地需求的大翻轉,更讓他點滴在心頭。



從乏人問津變炙手可熱

全台僅剩的便宜地,廠商瘋搶馬稠後蓋廠

 

江振瑋不諱言表示,馬稠後產業園區從第一次、第二次到第三次招商,來的廠商愈來愈多,愈來愈爭先恐後。但曾經,這裡可用「乏人問津」來形容:「我來這裡感受很深,以前南征北討,是要全台灣到處去跑招商,現在只是坐在這裡,就有很多人來找我,很明顯地不一樣。」

 

不只如此,10多年前,與馬稠後產業園區同時期報編工業區的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如今土地更早已銷售一空。

 

「早些時候,台商都在中國,這裡是一片沒人要的荒地,拜託人家來買,第一個買的,一坪不到1萬元,現在已經全滿了。」江振瑋觀察,聽台灣機械公會、手工具公會說,現在訂單如傾盆大雨般,接都接不完,導致廠商擴廠心切,但台中土地供應稀少,新開發的潭子聚興產業園區、太平產業園區都僅十幾公頃……。土地,這個經濟課本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成了台灣製造業最稀缺的資源。


「我們(每坪)均價5萬多元,你現在去哪找5萬多元的工業用地?全台灣沒有!」他補充說,台中土地非常昂貴,現在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大里工業區一坪都要逾30萬元,「全國有在賣最大、最平價,只剩下嘉義,其他都比我們貴,數字會說話。」

 

他所言不虛。翻開各區域工業區土地平均單價,工業區土地確實奇貨可居。其中,北部工業區2021年下半年平均每坪地價為28.8萬元,近5年漲幅達23%,五股工業區去年更出現每坪近百萬元的成交案!

 

中、南部工業區儘管同期平均地價分別為8.9萬元與7.8萬元,但5年漲幅同樣凌厲,如雲林斗六工業區土地單價漲幅達39%。

 

「春江水暖鴨先知。」馬稠後產業園區現在有5千位員工,未來就業的員工數,預計達兩萬到兩萬五千人,工業區就業也帶動周圍的房市看漲。

 

以距離馬稠後產業園區3分鐘車程的熱門區域舊縣府來說,江振瑋3年多前到嘉義縣府上班時,找一間5到7坪套房,每月租金2500到2800元不等,現在大概翻倍到5、6千元還租不到,「買的更不得了,3年多前,我去看一個新建案,一坪12到14萬元,現在26到28萬元,3年double。」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資料,2021年嘉義縣共發出2720張建照,年成長89.3%,居全台各縣市建照數之冠,過去,我們所認知的偏鄉嘉義,恐怕必須重新定義。

 

政府如何解決企業缺地問題?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指出,目前正朝三方向努力:一、盤點科學園區、工業區現有可租售土地,提供企業媒合平台;二、加速活化民間閒置土地,甚至可強制拍賣;三、鎖定台糖釋出的上千公頃土地,在台南、嘉義、雲林、高雄開發5座新的工業區,但健康風險評估在內的環評程序需要時間分析、評估,其中嘉義兩座日前已完成專案小組審查,最快6月前可完成環評。




企業兵分多路補齊缺工

轉介移工、派遣工、產學合作與中高齡員工

 

離開嘉義,這一站我們到了中科園區,迎接記者的,是農曆年後行程滿檔的沈國榮

 

「缺工非常嚴重!我們現在最起碼缺160人以上,」沈國榮解釋,和大基層員工1千2百人,其中大概3百多位移工,疫情底下,前年第4季、去年全年都全面禁止外籍移工來台,陸續到期就陸續回去,人力缺口慢慢變大,「有些企業暫時休廠、關門,若有移工還沒到期的,仲介會幫忙正常移轉到我們公司,但還是不夠,這些停工的工廠流出來的移工,每次最多10幾位,到處都在搶,不可能我們一家獨享。」

 

集團旗下全廠7百多人、其中有近3百位外籍移工的老字號輪胎廠華豐橡膠工業,同樣面臨缺工問題。「保守估計,至少缺少12到13%的人力。」華豐總經理王嶠奇說,因人力短缺,一定對產能有影響,不得已只好根據利潤篩選訂單,砍掉低毛利品項,調整生產、銷售。

 

和大、華豐在內的缺工企業,試圖找勞動力來源的第一條路,是趕快找仲介介紹要轉換工作的移工,讓外籍移工仲介成了近期最夯的業主。「現在越南、印尼外勞恢復可以來台,但印尼要抽籤,一天上限50位。」和大經理陳岳煌補充說,公司3月中新進4位移工,預計4月再進來10位。

 

人力來源的第二條路,是找台籍派遣工,甚至讓派遣工變正職,但老闆們普遍認為,流動性高的派遣工不好用,「照過去經驗,往往做兩、三天就不做了,假定這批來10個,可能1個月後剩下3個,他們認為黑手工作太辛苦,寧做美食外送。」


 

第三條路,則是產學合作,從大學開始綁定人才,不過各企業都會去搶人,這個管道能吸納的人數相當有限。

 

進用中高齡員工,則是人力來源第四條路。「我們去年開始徵才不限年齡,好手好腳就行,還把超過60歲退休的找回來。」陳岳煌直言。

 

「大家想遍人力來源,」沈國榮透露,另一個來源是表現良好、快出獄的「監獄工」,一早由教官帶5個、8個、10個,最多20個受刑人出來上工,由廠商負責中飯,也要另闢獨立工作場所讓他們工作,且不得和其他人交流,下午5點再原車離開。「監獄工對國外廠商來講很敏感,用廉價勞工做外銷東西國外廠商會抗議,只能介紹到協力廠,不做外銷。」

 

沈國榮強調,「大缺工之下,你能夠想到的各種管道,幾乎差不多都要用到。」

 

「還有就是AI(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他指出,和大今年5月還要蓋新廠,除了絕對必須100%自動化外,且廠房要寬敞,空調、排氣都必須到位,進去很舒服,大家才會喜歡去那工作,「以前是我們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公司。」


高階到基層全鬧人力荒

台積電獨攬工程師,本勞無意當作業員

 

當移工不能進來,就得用本國勞工,但目前整體大環境是老年化、少子化、台商加碼投資,人力需求大增,高階、中階軟體工程師,以及最基礎作業員幾乎全部大缺工。

 

其中,「高階工程師人力幾乎被台積電一家吸光,中階工程師還可以找到一、兩位,」至於基層作業員,又是一道難題,「年輕人不喜歡做夜班,夜班都是移工在輪值。」沈國榮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對工廠工作的接受度大降,寧願去做外送員,或在其他服務業打工,幾乎沒辦法補齊本國籍基層員工的勞動力,「我們要拜託他加班,多給他額外費用,這才願意共體時艱。」他語帶無奈。

 

和大的本國籍基層員工一天加班3小時,由於可領1.66倍薪水,一個月下來,約可領到4萬5千元月薪,「但年輕人還是不願意來。」

 

加薪是解方嗎?「以前都調4、5%,但今年……,調不上去。」沈國榮表示,加薪是鞏固人力最簡單的辦法,但對企業經營來說,今年面臨的壓力,卻又格外沉重。


(圖/攝影組)



原物料齊漲仍要保毛利

和大向客戶談漲價,提獎金誘因留人才

 

他開始計算,假設原來毛利率30%,最新匯率與2019年比約升值10%,外銷廠等於直接虧10%,其他如材料漲30%,約增加7.5%成本,船運成本原來抓0.5%,現在變成3%,紙箱也漲130%……。他只好硬著頭皮向特斯拉、福特、克萊斯勒等大客戶要求漲價,來來回回差不多經過大半年,才終於全部談完,「漲1成,毛利就大概可以上到28%。」

 

為了留才,今年,沈國榮改用績效獎金給員工加薪,只要每季達到空運費不能超過業績1%等KPI,每個員工每季可拿到3萬元獎金,藉此誘因提升效率。

 

「台灣頂多再熬個5年到10年,人力的缺乏情況會非常嚴重!」沈國榮的憂心並不是個案,事實上,台灣勞動力短缺,無疑已拉起紅色警報。

 

從主計總處數據來看,不只可看出員工退出職場的人次在2020年已首度大於進入人次,進退率出現罕見的死亡交叉;且去年職缺數攀升至近年來新高的同時,近兩年受雇員工數均較前一年度減少,這是另一個死亡交叉。

 

人力銀行的資料庫也有類似的發現。「過完農曆年第一天,我們有4.3萬家企業登徵才資訊,」104資訊科技人資長鍾文雄解釋數字,「一周後,徵才企業多了6千多家,飆到近5萬家,過去最高紀錄是4.2萬家,今年是史無前例、從來沒遇過的空前榮景,代表企業找不到人。」


 

不只如此,今年也是他第一次明顯感受到年輕人主動應徵動能下降。翻開104數據,向來是勞動力最主力來源的30歲以下年輕族群,2018年2月主動應徵的占比,還有過半的52.3%,沒想到逐年下滑,今年2月只剩43.4%,「企業不要再只想找小鮮肉、小鮮花。」

 

某種程度,這或許也和台灣年輕人不想給別人管、不願再為企業爆肝一輩子,寧願去外送平台,從事彈性、自由、自主的工作有關。勞動部職安署統計顯示,2020年美食外送員的人數達8萬7618人,年成長94.7%,今年初最新數字更來到逾12萬人,年輕人工作價值觀改變的趨勢不言可喻。


儘管目前缺工情形不嚴重,世豐總經理陳駿彥卻已開始思考三年後的留才策略。(攝影/劉咸昌)


自動化製程攸關生產力

世豐轉型數位化有成,機械手臂提升產能

 

「屋漏偏逢連夜雨。」近年在台移工人數又呈下降趨勢,尤其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負成長趨勢更明顯。去年外籍移工人數來到近5年新低的近67萬人,年減5.5%。

 

「企業都要有心理準備,『找人的痛苦』以後只會更加嚴峻。」鍾文雄這樣評論。

 

可別以為現在不缺工的企業,就置身事外,去年賺逾半個股本的螺絲廠世豐總經理陳駿彥已經開始未雨綢繆,為3年後的人力危機做好準備。


走進世豐螺絲在高雄彌陀區的生產線,在師傅架模後,一顆顆螺絲快速成形噴出,其後的熱處理、電鍍、烤漆、出貨包裝等生產流程,幾乎全部數位化,數位轉型發威,讓它去年交出逾28億元的營收,足足是4年前的兩倍,但員工人數卻仍維持在300人左右。

 

關鍵的電鍍、烤漆製程100%自製,前端打螺絲製程則高達7成委外,商業模式特殊的世豐,較不受這波缺工風暴影響,「我們還沒到缺工這麼嚴重,但我在這個時候要先看三年後的風險。」陳駿彥觀察,今、明年世豐都不會發生缺工,但後年一定發生,原因是台積電在內的高雄科技廠進駐、擴廠潮。

 

「我怕的是,我的人不見的問題,今天年輕的作業員進來,做一做,看到哪裡比較好就走了。怎麼留人是我現在的課題,並不是去找人。」他說。

 

「我們每年都調薪3到5%,」他透露,去年沒調,主因是新打造員工持股信託制度,依照員工職級不同,每月可提撥1千到3千元不等的金額投資公司股票,而公司再同等給予100%的金額到員工持股信託,「不無小補,希望員工與公司更緊密連結。」

 

換句話說,今年世豐員工可同時享有持股信託、加薪與達標後一人一季1萬8千元的季獎金,「希望塑造公司福利這麼好,員工出去是他的損失,但是先決條件,我要能賺錢。」創造員工福利,是陳駿彥要留住並吸引人才的方法。但對不少製造業老闆來說,找人、留人,還有另一道難題必須克服:解決「住」的問題。

 

地點回到中科。看似光鮮亮麗的中科,其實四周巷弄中藏著不少非法的外籍宿舍,背後是企業缺宿舍的困境。


其實中科因鄰近逢甲、東海等商圈,學生多,台籍員工的住宿相對單純。問題來了,一般企業要求移工到公司車程須10分鐘以內,哪來那麼多鄰近的移工宿舍?



進駐廠商較難符合園區內興建宿舍的規定,造成中科周遭林立不少外籍移工宿舍。(攝影/蕭芃凱)


蓋廠另一難題:缺宿舍

工業園區內限制多,法規趨嚴難以兩全

 

實際走訪距離中科車程約3分鐘的永和路,在土地公廟車站馬路兩排,高高低低的鐵皮屋,可不是中小企業工廠,一棟棟全是給移工住宿的獨棟宿舍。

 

「外勞宿舍大部分都是鐵皮屋,土地使用不是建地,而是農地,或是一半合法,增建部分都是違法。」熟悉內情的產業界人士透露,中科附近幾乎沒有蓋宿舍的合法建地,需求很大,很多是地主、房東蓋的,「不然外勞要住哪?台灣人願意旁邊住外勞嗎?地更難找。」

 

陳岳煌觀察,企業也會委託移工仲介解決住宿問題,有的仲介自己蓋宿舍,再回租給企業,「我有宿舍,我要搶單。」原來現在仲介不只要負責替企業搞定移工來源,連住宿問題也得一併擺平。


其實移工吃住等生活照顧是雇主責任,只不過按現行法規,每個月雇主只能跟移工收2500元食宿費,多收就違法,很難想像這樣的金額在扣除每月伙食費後,還剩多少能外租合法合規的移工宿舍。

 

許文憲觀察,由於以前沒有規畫,員工宿舍本來就缺,更別說不少廠商要張羅移工住宿,常見一棟透天厝,2、3樓擠了3、40個移工,「住的品質都很差,連帶員工工作品質也都很差。」



投資台灣未來得加把勁

政府應傾聽企業心聲,克服3缺迫切挑戰

 

另一個解方是企業在園區內蓋宿舍,但有的科學園區、工業區,一開始就禁止廠商在園區內興建宿舍,此路不通。哪怕可在園區內興建獨棟員工宿舍,也幾乎都有廠住分離等規矩。

 

以中科為例,中科管理局明定,租地面積5公頃以上的廠商,才能興建附屬宿舍,又有宿舍總樓地板面積,不得大於作業廠房總樓地板面積10%,及宿舍與廠房間棟距要20公尺以上等限制。也因此,中科僅友達等極少數符合條件的廠商,才能在園區內自建宿舍。

 

另外,在企業主的心態上,一般在建蔽率規定下,都會把高價取得的土地全數拿來蓋廠,不會蓋宿舍,外租就好;反觀在買地建廠規畫設計時,就考量到員工住宿需求的並不多,上銀科技是極少數一開始就重視員工住宿需求的國內上市公司。其他像是和大,也在嘉義大埔美園區有獨棟員工宿舍,可滿足本勞、外籍移工所需的龐大住宿需求。


魏燦文也忍不住喊話,台積電等大企業擴廠時,不能只蓋廠房,光生產,沒想到招募的員工進來住哪裡,設廠時應一併規畫所需的人力宿舍,「不然設廠周圍地價、房價飛漲不像話,漲得實在太離譜了。」

 

「對外區本國勞工來說,提供、承租好一點的宿舍,不如自己蓋,爭取人才,不然沒辦法來上班,薪水扣房租不划算。」沈國榮說,因移工是騎自行車上下班,最好也要離工廠1公里內,最多不超過兩公里,企業自己蓋宿舍還是最理想。

 

沈國榮認為,安全考量之下,工廠、宿舍獨立的廠住分離確實較好,他也建議可考慮增加建蔽率。舉例來說,廠商原本買1萬坪土地,當建蔽率60%時,建物只能蓋6千坪,其他要保留綠地、公共設施等,但若能增加建蔽率,多出的土地,就可以拿來蓋員工宿舍。

 

台中、嘉義、高雄等地實際走一遭,發現台灣製造業老闆們缺地、缺工、缺宿舍的苦水,並非無的放矢,甚至情勢比想像中更為嚴峻。這三缺,未來不只持續牽動你我的薪資福利與求職待遇,更是投資台灣最迫切要克服的三大攔路虎。


本文來自《今周刊》

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