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讓台灣成為典範的機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和移工人權
Apr 20 ,2020

SDG的重要原則是不該有任何人、任何社會階級或國家被遺忘或丟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是聯合國在2015年時所決議出來、要在2030年以前完成的全球性綱領目標,可以說是未來人們看待人類社會在這15年整體進展時,最重要的綱領之一 。SDG比在此之前的「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更加完整,包含的領域也更加豐富,不只延續MDG消除世界極端貧窮、普及初級教育、降低兒童死亡率的幾個目標,更加入對不平等、環境永續等議題的討論。


雖然有學者批評,許多議題還是因為各式原因而未被納入討論,SDG的17項大目標(Goal)、169項細項目標(Target)、和247項量化指標(Indicator)已經基本上包山包海指出了朝向人類社會和平、幸福、安康的重要發展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不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NGO設定工作目標方向時,都幾乎不免俗地以SDG作為依據(如果要向聯合國或各大型組織申請經費,就更是得說明組織工作如何貢獻到SDG的完成度。因為SDG的方向,很大程度就是金流的方向)、不只各種社會科學類型國際會議或多或少一定提到SDG為什麼各國都積極、不只企業拿SDG的指標來撰寫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報告,各國政府也努力以制定法規政策以達到SDG。


「沒有人被拋下」(Leave no one behind)是SDG的重要原則,意思並不難懂,就是大家該一起進步、一起幸福,不該有任何人、任何社會階級或國家被遺忘或丟下。說實在的,台灣參與國際受限的事實,也值得用此原則來爭取。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台灣的國際參與,而是想想:那在台灣社會中,哪些人被我們「拋下」了呢?


全世界的每一天,都有外籍移工遭到不當對待


在新冠肺炎、口罩資訊傳播、和口罩領取等熱門討論中,我看見的其中一個被我們「拋下」的族群,是台灣的外籍移工。


在台灣的移工總數已有71萬人,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之中,就有一位是移工,71萬人甚至超越了台灣原住民的人數。不過這次在新冠肺炎的抗疫戰役中,包含移工取得口罩的潛在難度等政策設計受到討論,在台的移工以及無證移工,多數擔起台灣最艱困、較少台灣人願意選擇的工作(包含長照、工廠工作、

農業和漁業等),卻成為政府和媒體擔憂的潛在「防疫破口」,這顯示的是什麼?


除了防疫相關的討論,光是過去一個多月來,發生過福義軒被發現是嚴重血汗工廠移工捲入成衣廠機器監察院因為半數移工未被納入健保而糾正勞動部永豐餘何家要求撤稿移工說明所受的非人道對待的文章等。台灣雖在多項人權表現位居令人驕傲的亞洲之首,卻在對待移工的法規和實際落實上,多次被國際組織指出系統性的不足之處。每年的國際人口販運報告,台灣雖然評等不差,卻也反覆被點出對待移工的嚴重人權問題。


台灣並不是唯一一個遇見移工人權和勞權保障的困難度的國家,全世界所有有引進藍領移工的國家,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中東國家早是惡名昭彰虐待移工的地區,但就是歐美國家,也都反覆發生移工遭到苛刻待遇和人口販運等人權侵犯問題。英國2019年的「現代奴隸報告」就顯示,英國境內許多現代奴隸受害者是來自阿爾巴尼亞和越南。面對語言不同、上工前就受仲介費債務綑綁等問題,再加上法律保障和落實都相對不如本國國民,移工在各國幾乎都是最弱勢、最容易遭受欺負的族群之一。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如果希望維持防疫模範生的動能,如果希望繼續抓緊作為國際典範、甚至向國際輸出經驗的機會,「在2030年以前,根據SDG加緊改善在台移工的人權狀況」就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我們抵抗了病毒,能不能也抵抗階級刻板印象?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裡面有些指標直接提到移工,有些儘管沒有提到移工,當這指標說的是「所有人」的時候,移工的權益當然也包含在內。這邊舉例幾項SDG裡的細項目標:


第8.7項:「採取立即且有效的行動,終結強迫勞動、現代奴隸、和人口販運。」

第8.8項:「保護所有勞工的權益,促進工作環境的安全,包括移工,尤其是女性移工,以及那些僱約不穩定的勞工。」

第10.3 項:「確保機會平等,減少不平等,作法包括消除歧視的法律、 政策及實務作法,並促進適當的立法、政策與行動。」

第10.7項:「促進人們有秩序的、安全的、規律的,以及負責的跨國移動,作法包括實施規劃及管理良好的移民和移工政策。」


其中每一細項目標都有至少一個量化指標,例如第8.8項的量化指標(8.8.1)是:「死亡和非死亡的職業災害發生頻率,以性別和簽證狀態(migrant status)區分。」以台灣情境來說,境外聘僱和境內聘僱、有證移工和無證移工等就是不同種簽證狀態的移工。這項指標敦促政府應該積極了解不同種移工職災的發生比例,並致力降低移工職災的發生頻率。


儘管防疫尚未結束,截至目前,台灣在對抗新冠肺炎所展現的創意和能量,令人驚艷。政府最早從 PTT嗅到疫情資訊,顯示政府對資訊的掌控能力;國家隊的組成,展現政府動員產業的速度和彈性;疫情爆發之初在短短幾天內上線口罩領取系統,淋漓盡致展現資訊科技實力和搭配基礎醫療系統的可能性。改善移工人權不會比對抗疫情簡單,也有看不見的對手,不是病毒,而是更難纏的刻板印象、階級問題等。不過台灣解決問題的創意和團結令人驕傲,當政府和社會下定決心,我們可以做到。


2020年距離SDG到期的時間還有10年。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國際上關於各國如何達成SDG目標的討論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台灣在因為成為防疫模範生而接受各國讚譽的同時,如何能想著社會中目前最脆弱的、最不足的一塊,進而加緊改善,保持遠見、超前部署、努力達標,才是掌握我們下一個能夠成為典範的機會。


本文來自《獨立評論》

原文見此

SDG的重要原則是不該有任何人、任何社會階級或國家被遺忘或丟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是聯合國在2015年時所決議出來、要在2030年以前完成的全球性綱領目標,可以說是未來人們看待人類社會在這15年整體進展時,最重要的綱領之一 。SDG比在此之前的「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更加完整,包含的領域也更加豐富,不只延續MDG消除世界極端貧窮、普及初級教育、降低兒童死亡率的幾個目標,更加入對不平等、環境永續等議題的討論。


雖然有學者批評,許多議題還是因為各式原因而未被納入討論,SDG的17項大目標(Goal)、169項細項目標(Target)、和247項量化指標(Indicator)已經基本上包山包海指出了朝向人類社會和平、幸福、安康的重要發展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不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NGO設定工作目標方向時,都幾乎不免俗地以SDG作為依據(如果要向聯合國或各大型組織申請經費,就更是得說明組織工作如何貢獻到SDG的完成度。因為SDG的方向,很大程度就是金流的方向)、不只各種社會科學類型國際會議或多或少一定提到SDG為什麼各國都積極、不只企業拿SDG的指標來撰寫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報告,各國政府也努力以制定法規政策以達到SDG。


「沒有人被拋下」(Leave no one behind)是SDG的重要原則,意思並不難懂,就是大家該一起進步、一起幸福,不該有任何人、任何社會階級或國家被遺忘或丟下。說實在的,台灣參與國際受限的事實,也值得用此原則來爭取。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台灣的國際參與,而是想想:那在台灣社會中,哪些人被我們「拋下」了呢?


全世界的每一天,都有外籍移工遭到不當對待


在新冠肺炎、口罩資訊傳播、和口罩領取等熱門討論中,我看見的其中一個被我們「拋下」的族群,是台灣的外籍移工。


在台灣的移工總數已有71萬人,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之中,就有一位是移工,71萬人甚至超越了台灣原住民的人數。不過這次在新冠肺炎的抗疫戰役中,包含移工取得口罩的潛在難度等政策設計受到討論,在台的移工以及無證移工,多數擔起台灣最艱困、較少台灣人願意選擇的工作(包含長照、工廠工作、

農業和漁業等),卻成為政府和媒體擔憂的潛在「防疫破口」,這顯示的是什麼?


除了防疫相關的討論,光是過去一個多月來,發生過福義軒被發現是嚴重血汗工廠移工捲入成衣廠機器監察院因為半數移工未被納入健保而糾正勞動部永豐餘何家要求撤稿移工說明所受的非人道對待的文章等。台灣雖在多項人權表現位居令人驕傲的亞洲之首,卻在對待移工的法規和實際落實上,多次被國際組織指出系統性的不足之處。每年的國際人口販運報告,台灣雖然評等不差,卻也反覆被點出對待移工的嚴重人權問題。


台灣並不是唯一一個遇見移工人權和勞權保障的困難度的國家,全世界所有有引進藍領移工的國家,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中東國家早是惡名昭彰虐待移工的地區,但就是歐美國家,也都反覆發生移工遭到苛刻待遇和人口販運等人權侵犯問題。英國2019年的「現代奴隸報告」就顯示,英國境內許多現代奴隸受害者是來自阿爾巴尼亞和越南。面對語言不同、上工前就受仲介費債務綑綁等問題,再加上法律保障和落實都相對不如本國國民,移工在各國幾乎都是最弱勢、最容易遭受欺負的族群之一。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如果希望維持防疫模範生的動能,如果希望繼續抓緊作為國際典範、甚至向國際輸出經驗的機會,「在2030年以前,根據SDG加緊改善在台移工的人權狀況」就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我們抵抗了病毒,能不能也抵抗階級刻板印象?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裡面有些指標直接提到移工,有些儘管沒有提到移工,當這指標說的是「所有人」的時候,移工的權益當然也包含在內。這邊舉例幾項SDG裡的細項目標:


第8.7項:「採取立即且有效的行動,終結強迫勞動、現代奴隸、和人口販運。」

第8.8項:「保護所有勞工的權益,促進工作環境的安全,包括移工,尤其是女性移工,以及那些僱約不穩定的勞工。」

第10.3 項:「確保機會平等,減少不平等,作法包括消除歧視的法律、 政策及實務作法,並促進適當的立法、政策與行動。」

第10.7項:「促進人們有秩序的、安全的、規律的,以及負責的跨國移動,作法包括實施規劃及管理良好的移民和移工政策。」


其中每一細項目標都有至少一個量化指標,例如第8.8項的量化指標(8.8.1)是:「死亡和非死亡的職業災害發生頻率,以性別和簽證狀態(migrant status)區分。」以台灣情境來說,境外聘僱和境內聘僱、有證移工和無證移工等就是不同種簽證狀態的移工。這項指標敦促政府應該積極了解不同種移工職災的發生比例,並致力降低移工職災的發生頻率。


儘管防疫尚未結束,截至目前,台灣在對抗新冠肺炎所展現的創意和能量,令人驚艷。政府最早從 PTT嗅到疫情資訊,顯示政府對資訊的掌控能力;國家隊的組成,展現政府動員產業的速度和彈性;疫情爆發之初在短短幾天內上線口罩領取系統,淋漓盡致展現資訊科技實力和搭配基礎醫療系統的可能性。改善移工人權不會比對抗疫情簡單,也有看不見的對手,不是病毒,而是更難纏的刻板印象、階級問題等。不過台灣解決問題的創意和團結令人驕傲,當政府和社會下定決心,我們可以做到。


2020年距離SDG到期的時間還有10年。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國際上關於各國如何達成SDG目標的討論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台灣在因為成為防疫模範生而接受各國讚譽的同時,如何能想著社會中目前最脆弱的、最不足的一塊,進而加緊改善,保持遠見、超前部署、努力達標,才是掌握我們下一個能夠成為典範的機會。


本文來自《獨立評論》

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