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見台灣移工的三大困境:政策、法規與歧視問題何解?
Dec 30 ,2022


在〈移工與外籍勞工的差異?從零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一定要看!〉,你踏出了從零開始認識移工議題的第一步,了解到移工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到台灣、移工目前在台灣的人數和能做的工作種類,現在想要和你談談移工們在台灣工作會面臨到的困境。


在前一篇我們有提到,移工在台工作除了基礎勞動保障的制度層面問題以外,還有工作心理上、以及歸國回鄉後的困境得面對,而這些都是 One-Forty 每年兩次回到移工家鄉的田野調查,以及長期的論文資料研究下,歸結出的三大問題。


目錄:


— 困境一:語言與文化適應:雇主與移工間 8 成的問題都來自語言不通

· 外籍移工與雇主面臨的衝突與磨合

· 移工跨越三千公里的思鄉之情,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 困境二:移工政策與法規:台灣移工制度如何箝置移工的日常生活?

· 外籍移工能夠受到《勞基法》保障嗎?

· 外籍移工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政策與制度做出什麼改變?

— 困境三:如何讓移工避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困境一:語言與文化適應:雇主與移工間 8 成的問題都來自語言不通


在開始前,想請你停下來想想,第一次聽見「移工」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你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離鄉背井出外打拼的移工們,飛越近三千公里來到台灣,這或許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國,又或者是他出國工作的第二站、第三站,甚至他可能是第一次聽說「台灣」這個國家。

走出機場,踏上這個語言、文化和信仰截然不同的土地,需要面臨許多挑戰。像是「語言」的挑戰,即使在母國已接受過中文課程,但仍不足應付日常對話,更遑論若照顧習慣使用閩南話的阿公阿嬤,中間會因為語言隔閡產生多少誤會。


外籍移工與雇主面臨的衝突與磨合


如 One-Forty 的學員 Latifah 剛來台灣時,因為中文生疏,家中阿嬤只說台語,溝通困難重重,只能靠著比手畫腳、Google 翻譯輸入關鍵字進行溝通。然而,很多狀況是難以用 Google 解決的,像是每當 Latifah 接收不到一連串複雜的指令時,阿嬤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不免產生一些摩擦,加深彼此之間的距離。(延伸閱讀:去年,她們第一次聘請移工—Latifah與雇主的相遇)


除了語言上的隔閡外,還有文化上的差異。宗教方面,穆斯林齋戒月白天無法飲食,有些雇主認為,沒吃飯怎麼會有力氣照顧家中長輩。這都需要雙方長時間的溝通,互相了解。



就如同即便 Latifah 的雇主很尊重她的信仰,特別留了一個樓梯間的小閣樓給她做祈禱室。但仍會遇到無法彼此同理的事,像是 Latifah 照顧的阿嬤看她白天都不吃飯,看得很焦慮:「叫伊食飯伊是按怎攏無愛食飯?」即便身邊的人向阿嬤說明穆斯林的齋戒習俗,但阿嬤年紀大,聽久了忘記,還是無法理解。


飲食上,印尼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該教規不能吃豬肉,但台灣的飲食文化使用大量的豬肉,如小籠包、滷肉飯、水餃、貢丸等,所以印尼移工不管是在家或在在外用餐都需要特別注意。


移工跨越三千公里的思鄉之情,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對於第一次進到完全陌生的環境的人,不論適應力再怎麼強,也會有難以調適的心情和焦慮。特別是對「家庭看護」而言,長期守在阿公、阿嬤身邊,24 小時命的緊張心情難有可以放鬆的時刻;若是在偏鄉地區服務長者的移工,更可能難以遇到家鄉同胞,無法和朋友訴苦的移工,「孤獨」、「緊張」和「焦慮」是多數「家庭看護」的共同心情。[註 1]


移工們承擔著養家的經濟責任,也學習著消化身在異地的孤單,同時卻還得面對台灣社會長期的不友善、不包容。移工在台灣社會上長期被貼著難以靠近的外來者標籤:黝黑的膚色和鮮豔的頭巾、刺鼻的香水與吵雜的談話聲、還有新聞媒體上那些負面的印象。刻板形象深深地牢固在移工身上,讓我們錯失了相互瞭解、好好認識彼此的機會。


初來乍到的移工不僅在語言文化難以適應,也因為台灣社會的不友善,更加難以融入。回過頭看,他們在台灣遇到的這些問題,與我們自己出國求學或工作的挑戰,或許有幾分相似。



困境二:移工政策與法規:台灣移工制度如何箝置移工的日常生活?


除了社會貼上的標籤,移工還要面臨法律層面的困窘。即便在社會快速更迭、開始重視勞動權益的現在,移工仍有難以打破的難題需要面對。


而這些源自于台灣的移工政策採用「客工制度」(Guest Worker System),嚴格規定移工不可任意轉換雇主,不僅限制他們的工作地點、工作時間、甚至薪資保障;此政策企圖最大化台灣經濟利益,將移工視為短期的勞動力,而非社會長期、永久的成員。



外籍移工能夠受到《勞基法》保障嗎?


與移工的工作最相關的兩個法規:《勞基法》和《就業服務法》嗎?基本上《勞基法》保障了每個人的工作時數、休假日和薪資,但是「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和「境外聘雇漁工」不在《勞基法》的保護範圍內,他們歸屬在《就業服務法》下。


但《就業服務法》並沒有明訂工作時數的上限,也沒有強制規定應該休假,更沒有訂出最低薪資保障,使得工作環境與狀況難以追蹤的「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和「境外聘雇漁工」長期處於高工時、低薪資的高壓環境中,法律上卻無能為力。


另外,根據目前的《就業服務法》規定,移工們要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並且經過主管機關的同意,才能夠轉換雇主[註 2] 。也就是說,當移工遭遇不當對待時 (例如,被積欠薪水、或是被暴力對待),除非能夠提供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否則難以脫離不好的工作環境與老闆。


對不熟悉台灣法規、制度上又相對弱勢的移工們來說,難以證明的工作遭遇反而成為禁錮在移工身上的枷鎖。對移工來說,「勇敢發聲,保護自己」並沒有那麼簡單。


勞動力發展署在針對「外籍勞工發生行蹤不明原因分析探討」的報告也指出,引發移工行蹤不明的原因包含,對移工行為管控及限制,如無固定休假或權威方式對待移工、尋求更高的待遇、無法適應工作環境、來台工作契約與實際工作差異等。因此,外籍移工權益仍有許多有待改善之處。[註 3]



外籍移工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政策與制度做出什麼改變?


2021 年美國國務院最新人權報告指出,移工透過仲介媒合來台卻因背負高額仲介費而面臨剝削,遭受不當待遇也不敢申訴。政府除了提供一個繞過高額仲介費和買工費的直接聘僱方式外,許多民間企業也加入RBA(責任商業聯盟)以確保移工工作環境安全、移工受尊重且有尊嚴、商業營運合乎環保與道德。


RBA 規範的範圍,也從成立初期的勞工工作居住環境,擴張到 2019 年宣布的「零付費」政策,即所有勞工不應該為了被雇用而付費,因此,移工海外的聘雇費、體檢費、簽證費、機票,及抵台後的所有費用,全都由雇主吸收。RBA 包括英特爾、惠普、戴爾、飛利浦、IBM 等電子、零售、汽車、玩具大廠都是會員,而台灣台積電、日月光在內的大廠也名列其中。


此外,過去受限於法令規定,移工工作達一定年限就必須離開,但因應台灣中階技術人力缺工逐年擴大,再加上輸入國爭相延攬並留用優秀外國技術人力。


政府提供移工變移民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希望在確保國人就業前提下,開放符合資格的移工、僑外生在臺從事中階技術工作,並且無工作年限的限制,藉此留用在臺優秀且成熟的外國技術人才,在最短時間內補充所需人力。雖然,政府初心是為了改善缺工的狀況,但其實也讓移工多了一種選擇的空間與權益。[註 4]


困境三:如何讓移工避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多數移工出國工作是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其中不乏許多和你我一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或是已經有兩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有的夢想存錢回家開店,有的夢想幫弟妹或孩子準備好教育基金後,自己也要好好完成學業。



來到台灣的他們,每天日出夜息辛苦工作,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每個月收到的薪水多數都要寄回家鄉。在台灣一待就是三年到十四年的時間,卻容易因為成長過程沒有培養理財觀念,少有存款觀念。


同時,移工們受限於在台灣能夠從事的工作特性:高勞力密集、低技術,長期下來無法累積到對於回鄉求職有用的技術能力;再加上多數沒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的移工,也可能因為缺乏理財與開店的基礎知識,在回到家鄉後,小本生意失利、缺乏一技之長找不到足以養家的工作,最後終得再次出國工作、離開家人,一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很多移工的孩子,可能一出生爸爸媽媽就長年不在身邊。爸爸媽媽出國工作,為的是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有機會有更好的生活。但許多小孩因為年紀輕,沒有辦法諒解爸媽的缺席,導致家庭關係破裂,造成無法修補的遺憾。


在發現上述的三大困境後,2015 年 7 月,幾個年輕人心裡想著:這些移工其實就和二十幾歲的我們一樣,想要到國外留學或工作,求的是為自己實現理想、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這些移工撕下勞動者的標籤,跟我一樣是誰的母親、誰的兒女、是有著夢想、有悲傷、有故事的人。而他們今天選擇帶著希望來到台灣這片土地,我們身為台灣人,是不是可以讓他們這趟旅程有所不同?


於是,一個致力於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誕生了


我們創辦課程,教移工語言、商業、理財等知識,讓他們在台灣能夠在假日學習、充實自己,回國後更有能力找到好工作,或是創業成功。也經過七年不斷的優化 One-Forty 已建立了一套改變理論適應(Adapt)、發展(Enable)、探索(Explore)、自主(Empower)。透過這套移工教育和培力計畫,當移工剛來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及提供各項知識技能的課程。



目標協助移工在台灣開啟一趟不只是勞動力,而是充滿價值和充實自我的旅程。培養移工思考與自我實現的能力,當移工即將結束在台灣的工作回到家鄉,我們引導移工探索未來,為自己人生的下一步做好準備和規劃,進而實踐他們當初飄洋過海所帶來的夢想。


另外,我們也收集更多移工的故事,透過文章、影片、照片等方式,讓台灣人看見這些移工真實勇敢樣貌;我們還舉辦實體活動或展覽,創立一個好玩的場域,讓你真正與移工面對面,交換彼此的文化與故事,打開我們認識東南亞的窗口。


移工這個議題並不容易,但是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今天我們不做,還有誰來做呢?」對的事情,從來就不容易,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看到影響力。成立七年,我們已經累積了超過 3700 位移工學生、線上學習頻道也有超過 7 萬訂閱人數,累積超過 180 篇移工故事文章、舉辦的活動也有超過 10 萬人到場參加。


這條路還很長,我們從最初的創辦人和幾位志工到今天二十幾個人的團隊,正在這條路上努力、踏實的走著;這條路還很長,我們想邀請你一起走。


讓台灣成為善待移工的溫柔土地|小額支持,ㄧ所台灣人為移工蓋的學校


台灣,是許多東南亞移工的夢想。他們遠離家鄉、來到台灣,不僅是遠方家人的經濟支柱,更是你我家中長輩的重要依靠。然而,語言不通,讓許多移工長時間守著阿公阿嬤,卻難以聽懂長輩的話,甚至在工作中遇到許多磨難。移工陌生的語言和信仰,讓他們在台灣長期被視為外來者,媒體的片面報導,深化了無所不在的歧視。隔閡讓彼此有心,也難以靠近...


One-Forty 從 2015 年創立,7 年來慢慢長成 15 人的小團隊,我們想成為一所學校,一所 70 萬移工都可以學習中文與彼此支持的學校。我們開設超過 200 堂課程,每年寄送 1000 份學習教材,讓全台各地移工,都有機會收到來自台灣的學習見面禮。對 One-Forty 而言,台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家,我們希望,只要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論她/他來自哪裡都能得到善待。


全台灣有近 70 萬移工,培養母語老師、研發教材、深入全台教學現場,都是龐大的成本。如果你支持我們的理念,希望你能捐款加入這場行動。陪我們一起,打造撐起更多生命的移工學校。一起善待在這塊土地用力生活的每一個人。


改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有你的支持,我們就能一直走下去。

只要每月 300,你可以支持 1 位移工走進我們的學校


註解及參考資料

[註 1] 謝玉玲,2011,〈看得到的照護政策、看不見的勞動差異:照顧工作者與勞動場域的檢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0 卷 1 期,頁53-96。

[註 2] 根據《就業服務法》第 53 條和第 59 條規定,在四種例外狀況下,移工才能夠經由主管機關同意,轉換雇主。四種例外狀況為:雇主或被看護者死亡或移民、技術上讓勞工無法繼續工作、工廠關廠不能營運或雇主不依契約付薪水、其他不能歸責給受聘僱者的事由。

[註 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外籍勞工發生行蹤不明原因分析探討。

[註 4] 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於 111 年 4 月 30 日上路移工留用的資格:年資:在臺工作 6 年以上。

薪資條件:家庭看護每月24,000元以上,機構看護每月 29,000元以上;產業移工每月33,000元以上,或年薪500,000元以上。

技術條件:家庭看護、機構看護:通過國語文能力測驗「基礎級(A2)」、完成20小時教育訓練課程;產業移工:符合專業證照,訓練課程、實作認定條件之一,若薪資達35,000 得免除技術條件

文字/ 簡郁紋、蘇欣儀

攝影/ Kenny Mori


本文來自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

原文見此



在〈移工與外籍勞工的差異?從零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一定要看!〉,你踏出了從零開始認識移工議題的第一步,了解到移工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到台灣、移工目前在台灣的人數和能做的工作種類,現在想要和你談談移工們在台灣工作會面臨到的困境。


在前一篇我們有提到,移工在台工作除了基礎勞動保障的制度層面問題以外,還有工作心理上、以及歸國回鄉後的困境得面對,而這些都是 One-Forty 每年兩次回到移工家鄉的田野調查,以及長期的論文資料研究下,歸結出的三大問題。


目錄:


— 困境一:語言與文化適應:雇主與移工間 8 成的問題都來自語言不通

· 外籍移工與雇主面臨的衝突與磨合

· 移工跨越三千公里的思鄉之情,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 困境二:移工政策與法規:台灣移工制度如何箝置移工的日常生活?

· 外籍移工能夠受到《勞基法》保障嗎?

· 外籍移工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政策與制度做出什麼改變?

— 困境三:如何讓移工避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困境一:語言與文化適應:雇主與移工間 8 成的問題都來自語言不通


在開始前,想請你停下來想想,第一次聽見「移工」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你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離鄉背井出外打拼的移工們,飛越近三千公里來到台灣,這或許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國,又或者是他出國工作的第二站、第三站,甚至他可能是第一次聽說「台灣」這個國家。

走出機場,踏上這個語言、文化和信仰截然不同的土地,需要面臨許多挑戰。像是「語言」的挑戰,即使在母國已接受過中文課程,但仍不足應付日常對話,更遑論若照顧習慣使用閩南話的阿公阿嬤,中間會因為語言隔閡產生多少誤會。


外籍移工與雇主面臨的衝突與磨合


如 One-Forty 的學員 Latifah 剛來台灣時,因為中文生疏,家中阿嬤只說台語,溝通困難重重,只能靠著比手畫腳、Google 翻譯輸入關鍵字進行溝通。然而,很多狀況是難以用 Google 解決的,像是每當 Latifah 接收不到一連串複雜的指令時,阿嬤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不免產生一些摩擦,加深彼此之間的距離。(延伸閱讀:去年,她們第一次聘請移工—Latifah與雇主的相遇)


除了語言上的隔閡外,還有文化上的差異。宗教方面,穆斯林齋戒月白天無法飲食,有些雇主認為,沒吃飯怎麼會有力氣照顧家中長輩。這都需要雙方長時間的溝通,互相了解。



就如同即便 Latifah 的雇主很尊重她的信仰,特別留了一個樓梯間的小閣樓給她做祈禱室。但仍會遇到無法彼此同理的事,像是 Latifah 照顧的阿嬤看她白天都不吃飯,看得很焦慮:「叫伊食飯伊是按怎攏無愛食飯?」即便身邊的人向阿嬤說明穆斯林的齋戒習俗,但阿嬤年紀大,聽久了忘記,還是無法理解。


飲食上,印尼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該教規不能吃豬肉,但台灣的飲食文化使用大量的豬肉,如小籠包、滷肉飯、水餃、貢丸等,所以印尼移工不管是在家或在在外用餐都需要特別注意。


移工跨越三千公里的思鄉之情,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對於第一次進到完全陌生的環境的人,不論適應力再怎麼強,也會有難以調適的心情和焦慮。特別是對「家庭看護」而言,長期守在阿公、阿嬤身邊,24 小時命的緊張心情難有可以放鬆的時刻;若是在偏鄉地區服務長者的移工,更可能難以遇到家鄉同胞,無法和朋友訴苦的移工,「孤獨」、「緊張」和「焦慮」是多數「家庭看護」的共同心情。[註 1]


移工們承擔著養家的經濟責任,也學習著消化身在異地的孤單,同時卻還得面對台灣社會長期的不友善、不包容。移工在台灣社會上長期被貼著難以靠近的外來者標籤:黝黑的膚色和鮮豔的頭巾、刺鼻的香水與吵雜的談話聲、還有新聞媒體上那些負面的印象。刻板形象深深地牢固在移工身上,讓我們錯失了相互瞭解、好好認識彼此的機會。


初來乍到的移工不僅在語言文化難以適應,也因為台灣社會的不友善,更加難以融入。回過頭看,他們在台灣遇到的這些問題,與我們自己出國求學或工作的挑戰,或許有幾分相似。



困境二:移工政策與法規:台灣移工制度如何箝置移工的日常生活?


除了社會貼上的標籤,移工還要面臨法律層面的困窘。即便在社會快速更迭、開始重視勞動權益的現在,移工仍有難以打破的難題需要面對。


而這些源自于台灣的移工政策採用「客工制度」(Guest Worker System),嚴格規定移工不可任意轉換雇主,不僅限制他們的工作地點、工作時間、甚至薪資保障;此政策企圖最大化台灣經濟利益,將移工視為短期的勞動力,而非社會長期、永久的成員。



外籍移工能夠受到《勞基法》保障嗎?


與移工的工作最相關的兩個法規:《勞基法》和《就業服務法》嗎?基本上《勞基法》保障了每個人的工作時數、休假日和薪資,但是「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和「境外聘雇漁工」不在《勞基法》的保護範圍內,他們歸屬在《就業服務法》下。


但《就業服務法》並沒有明訂工作時數的上限,也沒有強制規定應該休假,更沒有訂出最低薪資保障,使得工作環境與狀況難以追蹤的「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和「境外聘雇漁工」長期處於高工時、低薪資的高壓環境中,法律上卻無能為力。


另外,根據目前的《就業服務法》規定,移工們要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並且經過主管機關的同意,才能夠轉換雇主[註 2] 。也就是說,當移工遭遇不當對待時 (例如,被積欠薪水、或是被暴力對待),除非能夠提供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否則難以脫離不好的工作環境與老闆。


對不熟悉台灣法規、制度上又相對弱勢的移工們來說,難以證明的工作遭遇反而成為禁錮在移工身上的枷鎖。對移工來說,「勇敢發聲,保護自己」並沒有那麼簡單。


勞動力發展署在針對「外籍勞工發生行蹤不明原因分析探討」的報告也指出,引發移工行蹤不明的原因包含,對移工行為管控及限制,如無固定休假或權威方式對待移工、尋求更高的待遇、無法適應工作環境、來台工作契約與實際工作差異等。因此,外籍移工權益仍有許多有待改善之處。[註 3]



外籍移工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政策與制度做出什麼改變?


2021 年美國國務院最新人權報告指出,移工透過仲介媒合來台卻因背負高額仲介費而面臨剝削,遭受不當待遇也不敢申訴。政府除了提供一個繞過高額仲介費和買工費的直接聘僱方式外,許多民間企業也加入RBA(責任商業聯盟)以確保移工工作環境安全、移工受尊重且有尊嚴、商業營運合乎環保與道德。


RBA 規範的範圍,也從成立初期的勞工工作居住環境,擴張到 2019 年宣布的「零付費」政策,即所有勞工不應該為了被雇用而付費,因此,移工海外的聘雇費、體檢費、簽證費、機票,及抵台後的所有費用,全都由雇主吸收。RBA 包括英特爾、惠普、戴爾、飛利浦、IBM 等電子、零售、汽車、玩具大廠都是會員,而台灣台積電、日月光在內的大廠也名列其中。


此外,過去受限於法令規定,移工工作達一定年限就必須離開,但因應台灣中階技術人力缺工逐年擴大,再加上輸入國爭相延攬並留用優秀外國技術人力。


政府提供移工變移民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希望在確保國人就業前提下,開放符合資格的移工、僑外生在臺從事中階技術工作,並且無工作年限的限制,藉此留用在臺優秀且成熟的外國技術人才,在最短時間內補充所需人力。雖然,政府初心是為了改善缺工的狀況,但其實也讓移工多了一種選擇的空間與權益。[註 4]


困境三:如何讓移工避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多數移工出國工作是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其中不乏許多和你我一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或是已經有兩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有的夢想存錢回家開店,有的夢想幫弟妹或孩子準備好教育基金後,自己也要好好完成學業。



來到台灣的他們,每天日出夜息辛苦工作,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每個月收到的薪水多數都要寄回家鄉。在台灣一待就是三年到十四年的時間,卻容易因為成長過程沒有培養理財觀念,少有存款觀念。


同時,移工們受限於在台灣能夠從事的工作特性:高勞力密集、低技術,長期下來無法累積到對於回鄉求職有用的技術能力;再加上多數沒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的移工,也可能因為缺乏理財與開店的基礎知識,在回到家鄉後,小本生意失利、缺乏一技之長找不到足以養家的工作,最後終得再次出國工作、離開家人,一再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很多移工的孩子,可能一出生爸爸媽媽就長年不在身邊。爸爸媽媽出國工作,為的是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有機會有更好的生活。但許多小孩因為年紀輕,沒有辦法諒解爸媽的缺席,導致家庭關係破裂,造成無法修補的遺憾。


在發現上述的三大困境後,2015 年 7 月,幾個年輕人心裡想著:這些移工其實就和二十幾歲的我們一樣,想要到國外留學或工作,求的是為自己實現理想、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這些移工撕下勞動者的標籤,跟我一樣是誰的母親、誰的兒女、是有著夢想、有悲傷、有故事的人。而他們今天選擇帶著希望來到台灣這片土地,我們身為台灣人,是不是可以讓他們這趟旅程有所不同?


於是,一個致力於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誕生了


我們創辦課程,教移工語言、商業、理財等知識,讓他們在台灣能夠在假日學習、充實自己,回國後更有能力找到好工作,或是創業成功。也經過七年不斷的優化 One-Forty 已建立了一套改變理論適應(Adapt)、發展(Enable)、探索(Explore)、自主(Empower)。透過這套移工教育和培力計畫,當移工剛來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及提供各項知識技能的課程。



目標協助移工在台灣開啟一趟不只是勞動力,而是充滿價值和充實自我的旅程。培養移工思考與自我實現的能力,當移工即將結束在台灣的工作回到家鄉,我們引導移工探索未來,為自己人生的下一步做好準備和規劃,進而實踐他們當初飄洋過海所帶來的夢想。


另外,我們也收集更多移工的故事,透過文章、影片、照片等方式,讓台灣人看見這些移工真實勇敢樣貌;我們還舉辦實體活動或展覽,創立一個好玩的場域,讓你真正與移工面對面,交換彼此的文化與故事,打開我們認識東南亞的窗口。


移工這個議題並不容易,但是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今天我們不做,還有誰來做呢?」對的事情,從來就不容易,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看到影響力。成立七年,我們已經累積了超過 3700 位移工學生、線上學習頻道也有超過 7 萬訂閱人數,累積超過 180 篇移工故事文章、舉辦的活動也有超過 10 萬人到場參加。


這條路還很長,我們從最初的創辦人和幾位志工到今天二十幾個人的團隊,正在這條路上努力、踏實的走著;這條路還很長,我們想邀請你一起走。


讓台灣成為善待移工的溫柔土地|小額支持,ㄧ所台灣人為移工蓋的學校


台灣,是許多東南亞移工的夢想。他們遠離家鄉、來到台灣,不僅是遠方家人的經濟支柱,更是你我家中長輩的重要依靠。然而,語言不通,讓許多移工長時間守著阿公阿嬤,卻難以聽懂長輩的話,甚至在工作中遇到許多磨難。移工陌生的語言和信仰,讓他們在台灣長期被視為外來者,媒體的片面報導,深化了無所不在的歧視。隔閡讓彼此有心,也難以靠近...


One-Forty 從 2015 年創立,7 年來慢慢長成 15 人的小團隊,我們想成為一所學校,一所 70 萬移工都可以學習中文與彼此支持的學校。我們開設超過 200 堂課程,每年寄送 1000 份學習教材,讓全台各地移工,都有機會收到來自台灣的學習見面禮。對 One-Forty 而言,台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家,我們希望,只要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論她/他來自哪裡都能得到善待。


全台灣有近 70 萬移工,培養母語老師、研發教材、深入全台教學現場,都是龐大的成本。如果你支持我們的理念,希望你能捐款加入這場行動。陪我們一起,打造撐起更多生命的移工學校。一起善待在這塊土地用力生活的每一個人。


改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有你的支持,我們就能一直走下去。

只要每月 300,你可以支持 1 位移工走進我們的學校


註解及參考資料

[註 1] 謝玉玲,2011,〈看得到的照護政策、看不見的勞動差異:照顧工作者與勞動場域的檢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0 卷 1 期,頁53-96。

[註 2] 根據《就業服務法》第 53 條和第 59 條規定,在四種例外狀況下,移工才能夠經由主管機關同意,轉換雇主。四種例外狀況為:雇主或被看護者死亡或移民、技術上讓勞工無法繼續工作、工廠關廠不能營運或雇主不依契約付薪水、其他不能歸責給受聘僱者的事由。

[註 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外籍勞工發生行蹤不明原因分析探討。

[註 4] 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於 111 年 4 月 30 日上路移工留用的資格:年資:在臺工作 6 年以上。

薪資條件:家庭看護每月24,000元以上,機構看護每月 29,000元以上;產業移工每月33,000元以上,或年薪500,000元以上。

技術條件:家庭看護、機構看護:通過國語文能力測驗「基礎級(A2)」、完成20小時教育訓練課程;產業移工:符合專業證照,訓練課程、實作認定條件之一,若薪資達35,000 得免除技術條件

文字/ 簡郁紋、蘇欣儀

攝影/ Kenny Mori


本文來自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

原文見此